【摘要】《建議》于11月3日發布。《建議》提出,在“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要達到“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發展理念上,要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同時指出,要支持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和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開展網絡提速降費行動,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還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能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解讀】縱觀《建議》在工業化發展與文化體系構建兩大方面的政策方針,可以清晰地看出國家在相關領域的深謀遠慮和鮮活思路:
把“十三五”規劃中關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關的政策方針串聯起來,以大數據為統計基礎、互聯網+物聯網為紐帶,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打造智慧與綠色并重的城市,從質量上提升城鎮化發展水平的一攬子計劃就將呼之欲出。將之與中國地緣文化特色、產業結構現狀和一帶一路的走出去戰略相結合,則展現出氣勢磅礴的戰略發展藍圖:
中國擁有世界上門類最齊全的國家級工業體系,且沒有產業空心化,所有門類悉數具備產能;中國的地貌氣候類型多樣、民族文化多元;二者結合,便是得天獨厚的“地球村”樣板。因此,以工業化和信息化帶動國內產業布局調整,實現分區域、匹次、級別的轉型升級戰略,將對經濟全球化之下的產業轉移與各國協調發展具有難以估量的借鑒價值。通過一帶一路兩條生命線,中國探索出的以信息時代的高效率及親和方式進行的產業轉移之路,將走出國門,向世界輻射和平崛起新發展之路的強大生命力,樹立中國作為新興的世界經濟火車頭與國際關系守護人的地位,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從《建議》中有關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的舉措來看,政府采取了“大開大合”重劍無鋒的招數:“開”是指開放生產制作領域,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政府則轉變角色成為掌握尺度與品位的買家,通過市場方式轉變審查管控的形式,活躍市場經濟,釋放民間文化領域的創造力;“合”是指媒體融合、產業鏈聯合、生態圈攏合,以“互聯網+戰略”構建文化產業高性能的基礎設施、定義高效率的生產關系,實現高質量的文化影響力侵徹。
“大開大合”指點江山的背后,國家更深層次的目的則是潛移默化地改變體制內陳舊的思想政治轟炸、僵化的文化生產關系和瀕臨失控的文化營銷陣地,化生硬的“管控”為鮮活的“滲透”,讓社會力量由被迫接受轉為主動建設,把國家軟實力“戰力”投放到物盡其用的網絡信息戰場中。這一步文化創新的大棋,既是國家鎮守信息時代思想文化“高邊疆”,化被動為主動的絕招,也是弘揚中華文明價值觀,塑造國際影響力的創舉。
作為國家文化宣傳領域的重要力量、市場經濟下民眾視聽娛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廣電網絡公司在“十三五”規劃的大格局之下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在業務發展層面,我們要繼續投身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去,重視信息基礎設施的構建和合作,落實網絡提速降費要求,參與到下一代互聯網的布局之中,探索新的產品和服務模式,并充分發揮“可管可控”的天然優勢,力爭引領有別于技術安全的“網絡信息意識形態安全”的制度建設、運轉機制建設和網絡文化滲透戰略;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方面,一方面努力獲得政府購買或合作參與的機會,另一方面則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為文化產品傳輸渠道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